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命根子,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近日,记者从集团安委办获悉,历时4个月,对于安全生产极具促进作用的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已完成,五线一场(136、131、210、540、C68路、红谷配套客运中心)涉及的各类风险隐患均被“精准画像”,并分级制定出相应措施将其牢牢管住,这也意味着集团今后的安全管控将更趋系统和精细。那么,双重预防体系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创建?创建历经了哪些过程?下一步将怎么利用好创建成果?近日,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负责人和一线干部员工。所谓“双重预防体系”,是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记者了解到,该体系被提出,有一个十分残酷的背景:2013年的青岛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造成了62人死亡;2014年的昆山中荣爆炸事故,146人死亡;2015年的天津港火灾爆炸事故,造成165人死亡;2016年的江西丰城发电厂冷却塔坍塌事故,74人死亡……这些重特大事故发生的发生,国家层面开始重新思考定位当前的安全监管模式和企业事故预防水平问题。2016年的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发表了一次重要讲话,强调,“必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频发势头,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推动安全生产关口前移,加强应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之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相关的安全文件,里面均提到了要创建双重预防机制,并且最终写入了2021年9月发布的新修订安全生产法中,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立。可以说,构建双重预防体系是安全法律的规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但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做好安全管理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众所周知,公交作为车轮上的企业,点多、面广,安全管理难度非常大。”据集团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熊美强介绍,“而双重预防体系作为贯穿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的一条主线,好似一把剪刀,剪断了安全日常管理工作漏洞转变成事故之间的连线,又好似天气预测中晴雨表,对各类情况提前预警、提前准备。所以,构建双重预防体系势在必行。”全司公交线路将近400条、大大小小的公交场站将近100个,涉及到道路安全、车辆安全、用电用火安全、维修作业安全等等,可谓是千头万绪、体量庞大。因此,双重预防体系“怎么建、由谁建”成为一个必先解决的关键点。据项目工作小组组长罗荣强介绍,双重预防体系创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所以,我们再怎么急,也坚决反对盲目无序铺摊子,搞成花架子。为了加强组织力量,集团成立了主要领导为组长,领导班子为副组长,机关各处室负责人、基层各单位党政领导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经过反复酝酿和仔细斟酌,最终决定按三个思路走:——坚持示范带动。从涉高速、涉堤坝、城区过桥梁、涉山、村镇通五类线路中各选出1条代表性线路,以及选择集充电、加油、维修、停车等多种功能的红谷配套客运中心作为“场站代表”,对其量体裁衣、精准施策,先行打造出双重预防体系样板线路或场站,并以此为基础,陆续推广到全司各个生产单元。——坚持专家领路。“专业人做专业的事”,通过招标比选,与江西中安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安公司)签订建设协议,由专业机构力量执掌“五线一站”建设,确保项目创建不偏向、有实效。——坚持以训代学。着眼长远,从各单位挑选出一批安全从业人员全程跟学、跟做,同时安排点位进行反复实操后,再由专家指导讲评,力争尽快打造出一支自有的创建力量,以保障今后集团双重预防体系的建设与运维。2022年11月17日上午,由集团主要领导出席,领导班子,机关、基层党政负责人参加的双重预防机制项目启动会召开。会上,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都作了动员部署,要求各单位“一把手”是项目小组的第一责任人,必须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促使集团在安全管控体系建设上迈出重大步伐。此次会议的结束,也标志着双重预防体系创建大幕正式拉开。据介绍,此次双重预防体系创建内容主要为危险源辨识,并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设计分级管控机制和提出分级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落实责任人,以此为基础完善线路、场站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记者了解到,其中的危险源辨识工作最繁琐,也是最基础的一环。为此,中安公司组建了包含注册安全工程师、一级注册消防工程师、相关专业博士及高级工程师等专业团队进行拉网式排查,通过查看现场、查阅资料、询问职工等方式,全面掌握五线一场安全生产的真实状况,准确采集各类危险源以及现有的管控措施。据项目专家组负责人刘传智介绍,“我们一接到任务,就召开作业预备会,明确了危险源辨识作业单元划分原则等,确保数据收集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如线路方面,按照路段性质、关键岗位等要素,划分为国省道、中心城区、山区道路、县乡道、驾驶作业、调度员作业及车辆设施等单元;站场方面则以作业类型为依据,划分为修理厂单元、加油站单元、停车场元、外部租赁店面单元等。”据了解,对采集到的危险源数据,项目组在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EC法),结合公交行业的经验做法,对各危险源进了风险定级评价,确定了风险等级,并根据有关标准规范,用红、橙、黄、蓝四色分别进行了标示,形成了风险数据库。同时,按照集团、分公司、车队、驾驶员或岗位四个层级,相应地编列了风险分级管控的建议,形成风险控制手册;根据工作规划,工作团队还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设计了隐患排查表,便于日后进行隐患排查作业,并相应地进一步完善了危险源风险分级管控制度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据了解,该项目还建立了分管领导定期调度工作机制,每周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协调解决项目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为了确保创建质量,项目组召集基层单位负责人、安全员、一线员工代表等召开了4轮共10场次的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并纳入了风险管控手册的修订之中。临近尾声,项目组还聘请了交通运输行业有关专家担任评审员,对形成的任务资料进行验收评审,确保创建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整个创建期间,为了让此批受训人员尽快成长,项目组先后展开了三期正式培训及若干期非正式现场培训。非正式现场培训主要体现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利用面对面反馈或交流机会,就开展危险源辨识的理念、方法、技巧、管控措施的设置等进行培训。据统计,共开展了8场现场培训,后期还将进行实践培训与考核。“此次双重预防体系的建成,不是终点,只是起点。”熊美强说,“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创建为契机,用足非常之力、坚守恒久之功,扎实推进全司线路和场站的双重预防体系,确保人人都是安全员,处处都是安全岗。”